1949年某日,刘伯承正忙于制定作战计划,一工作人员进门,递交二野干部任命文件,请求其签署。
刘伯承阅后脸色一沉,将文件重重掷于桌上,不悦指出:无参谋长李达签字,他拒签,此事未经李达同意,不得通过。
正常情况下,李达作为参谋长,专注军事作战即可,人事任命与他关系不大。但刘伯承仍征询李达意见,令人不解。李达究竟有何能力,能获得刘伯承如此信任?
【足智多谋 天生的参谋人才】
李达1905年4月生于陕西眉县贫苦农家,21岁考入冯玉祥创办的军官学校,因学习优异表现突出,毕业后即任排长,后晋升为连长。
李达擅长战事策划,获上司赏识,被赞具参谋之才。不久,上司调其至旅部,担任参谋一职。
李达的上司眼光准确,他担任参谋不久,便迅速晋升为少校参谋官。
1931年末,李达所属国民革命军第26路军发起宁都起义,转投人民阵营。李达积极投身其中,参与起义行动。
起义期间,李达出色完成了接运粮饷的任务,对起义的成功起到了重要作用,作出了杰出贡献。
李达加入红军后获王震将军赏识,因其曾任参谋,王震将他调至湘赣苏区,担任某师参谋长一职。
李达不负王震将军信任,工作表现出色。在湘赣苏区反“围剿”战中,他多次立功,并荣获二等红星奖章一枚。
1934年7月,中共中央命红6军团离湘赣苏区赴湘西,寻与中央失联的贺龙红二军团汇合,以牵引敌力,减轻中央苏区压力。
接到中央指令,红六军团因不知贺龙部队确切位置,只得沿途打听,继续寻找。
寻找途中,红六军团于黔东北石阡甘溪镇与敌军大部遭遇,随即被敌军分割并包围。
激战后,李达带领约400名战士成功突围,但不幸与萧克、王震等人失去联络。
李达果断抉择,先赴贺龙部队所在地,随后计划联络红六军团。
李达不懈努力,1934年10月中旬于一小镇寻得贺龙、关向应,随后用电台联系红六军团,十数日后,两军团在印江县木黄乡成功会师。
红二与红六军团会师后,李达因其军事才能被贺龙调任,自红六军团转至红二军团,担任参谋长一职。
就任红二军团后,李达认为司令部工作需改进,建议团及以上单位均设立司令部,以提升组织效能。
贺龙、任弼时等军团领导赞同李达提议,遂由李达主持,司令部迅速成立作战、通信、侦察等部门。
李达随后参与湘鄂川黔苏区创建,并在多场关键战斗的作战方案制定与指挥中,发挥了重大作用,贡献显著。
李达参谋工作卓越,因此被大家誉为“足智多谋的参谋长”,以此肯定他在参谋工作中的杰出表现。
【能参善谋 贡献卓越】
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,李达遵上级之命,赴八路军129师参谋处担任处长,辅助师长刘伯承与副师长徐向前优化指挥作战。
1937年11月太原失陷后,八路军处境艰难。为持续抗战,129师奉八路军总部之命,奔赴晋东南建立抗日根据地,开展游击战争。
李达接刘伯承之命,负责开办并主持游击训练班,旨在使部队迅速适应战略转变。
李达制定了训练计划,但缺乏教材,于是他着手自编教材,并亲自授课给学员。
训练班逐步演变为随营学校,为我军培育众多军事干部。李达因此获得刘伯承等领导的高度赞誉。
1940年7月中旬,八路军总部筹划百团大战,李达接刘邓指令,起草129师“战役预备命令”,其工作表现赢得了上级首长的高度认可。
8月31日,李达获八路军总部委任为冀晋豫区交通司令,职责为护送中央、八路军总部及战略区领导,包括刘少奇、朱德、陈毅等。
1942年5月,日军计划调集两万五千兵力,针对八路军总部及129师部,实施一场大规模的“扫荡”作战。
日军扫荡前,曾派两队特暗杀员,伪装后进入根据地,意图暗杀八路军及129师领导。
敌暗杀队探知八路军总部驻地后,日军重兵围攻。突围中,八路军副总参谋长左权不幸牺牲。
不久后,日军重兵再围129师部,李达汲取八路军总部被围之鉴,提议刘伯承将师部分两梯队,各自突围。
刘伯承赞同李达建议,依此行动全员脱险。李达获129师官兵高度称赞,刘伯承对其更加赏识信任,军中事务必先征求李达意见。
1945年8月中旬,我党按需成立晋冀鲁豫中央局与军区,李达任军区参谋长,辅助司令员刘伯承与政委邓小平指挥作战。
当时形势严峻,对我党不利。国民党部队与日伪军勾结,合力对抗我党。
平汉战役开始后,李达毅然亲临险境,深入敌军营地,旨在劝降国民党军长高树勋,展开策反行动。
经我地下党和李达劝说,高树勋原拟起义,但因重大问题未协调一致,于我军总攻前夕,他犹豫不决,要求与我方高层直接会商。
刘邓商议后,决定派遣李达与高树勋进行会谈。
接受任务,李达穿越火线,不顾军统特务潜伏于高树勋队伍中的暗杀风险,前往与高树勋进行会谈。
李达历经艰难商谈,说服高树勋放下顾虑,率部起义。他们成功配合我军发动总攻,最终赢得了平汉战役的胜利。
【二野干部任命 没有参谋长签字就不准】
1946年6月下旬,晋冀鲁豫野战军指挥部成立,李达续任参谋长,协助刘邓两位首长开展相关工作。
在陇海、定陶、巨野、郸城等重大战役中,李达献策助刘邓破解国民党攻势,扭转局部局势,有效配合山东、陕北战场,使国民党重点进攻落空。
1947年,李达助刘邓首长指挥部队突破黄河防线,发起鲁西南战役,越黄泛区,摆脱敌围追,挺进大别山,立足国民党腹地,开启解放战争战略反攻。
在大别山与敌斗争的艰难时期,李达作为刘邓大军参谋长,坚守岗位,昼夜不息反围攻,协助刘邓制定并实施作战计划。
李达勤勉尽责,事先准备充分,刘邓首长交予的每项任务,他均出色完成,成果斐然。
李达任参谋长时极重地图,大别山反围剿战中,夜转时前卫部队三次带错路,幸李达凭地图三次纠正,使部队脱险,否则后果严重。
刘邓首长事后赞叹:“李达堪称活地图,实在了不起!”自此,李达在我军中获誉“活地图”之称。
1948年5月,我党为应对战局,重建中原军区,李达任参谋长。他协助刘伯承、邓小平及陈毅,组织指挥宛西、宛东、郑州等战役,有效削弱了国民党军队的有生力量。
那段时间,李达为实时了解各作战部队情况,日夜守候在电话机旁。
陈毅屡称李达睡眠极少,且在致党中央电报中赞誉其为“我军最胜任的参谋长”。
1949年后,李达仍任第二野战军参谋长,作为刘伯承的关键助手,参与二野所有重大战略决策,其建议至关重要,刘伯承甚至就非军事事务也常征求他意见。
此外,刘伯承于二野定下一条规矩:凡需批示文件,须有参谋长李达签字,若无其同意,则事项不予通过。
一天,一名新调至二野不久的工作人员,携带一份二野干部的任命文件,前往找刘伯承,请求其在文件上签字。
刘伯承查阅文件,未见李达签字,心生不悦,责备工作人员忽视二野规矩,更令他气愤的是此举显示了对参谋长的不敬。
后来,刘伯承了解到该工作人员刚调至二野,对二野情况尚不熟悉,怒气遂有所平息。
随后,该工作人员遵循二野规定,先找李达签字确认,再前往找刘伯承。刘伯承见到李达签字后,立即无异议地签署了自己的名字。
【结语:】
刘伯承与李达情谊深厚,李达获刘伯承等首长信任,非因私交,全凭尽职尽责的工作态度和真才实学赢得。
李达军事能力出众,获刘邓及党中央高度认可。抗美援朝时,党中央选拔志愿军参谋长,首要考虑人选即为李达。
1993年7月12日,我军中最优秀的参谋长因病逝世,享年88岁。
Powered by 亚洲bet356体育在线官网违法吗 @2013-2022 RSS地图 HTML地图
